《谈读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4-05-30 22:58:54
《谈读书》读书笔记

《谈读书》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读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读书》读书笔记1

书名:《朱自清散文集》之《谈抽烟》

好词:遐想 霎时间 含含糊糊 满不在乎 蹩蹩扭扭 稀罕 轮廓 无聊

好句:(1)回家来,空屋子像水一样,这时候他可以摸出一支烟抽起来,借点儿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2)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儿吸他十来口;客来了,若你倦了说不得话,或者找不出可说的,干坐着岂不着急?这时候最好拈起一支烟将嘴堵上等你对面的人。

感受:一看到《谈抽烟》这个题目,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抽烟对人体不好,吃口香糖有保护牙齿的作用,而朱自清老先生却说抽烟比嚼口香糖雅相,确实是,在电视上看的,大老板、英雄之类的人物,出场时总喜欢抽根烟或叼根烟斗什么的,而那些坏人出场时总喜欢嚼个口香糖。朱自清老先生竟然能把抽烟写得那么风趣,真是神来之笔。

《谈读书》读书笔记2

再一次拾起这本书已经是5年以后的事情了。今天暑假放假回家,趁着收拾屋子,整理自己的书籍,从抽屉里拿出的10来本书籍中,我第一眼就又看到了村上春树的这本书,这本关于跑步的书。

毕业5年来,我给自己定过无数的目标,其中包括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跑步。可坚持不了两天,总是无疾而终。对我而言,跑步是一件,跑之前能让自己热血沸腾,跑的时候让自己想要马上放弃,跑完以后觉得终于不用再跑的事情。对我而言,跑步是一件想起来非常壮美,但做起来让非常难受的事情,所以,在无数次重新开始之后,我又选择无数次放弃。

我隐隐约约记得在这本随笔散文集里,村上春树一跑,就是三十多年,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每天早晨6点到7点钟的时间,他的身影总是奔跑的姿态,怎么做到的?

于是,我再次翻开了这本书。

这次看书,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当然,这些感受对于别人而言可能是老生常谈,可能是司空见惯,可能是耳熟能详,但对于我自己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庆幸,在兜兜转转5年之后,在经历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

《谈读书》读书笔记3

本周拜读了蒋勋的《孤独六讲》的前两讲,颇有感触,加上这周去看了临床心理科,报告显示我有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睡眠也要依靠药物调节,虽然可能这个结果似乎和抑郁更有关系,文章也似乎应该谈的是抑郁,但抑郁是在大家的主观意识里属于一种病症,而且谈抑郁一是我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高度抑或专业的角度让读者有所得,二是或多或少会传递给大家一些负面情绪,这并不是我要传达的。我希望的是你始终冷静自持,内心安然,心中自有一方天地。引用蒋勋老师的话“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希望你喜欢我对孤独的理解。

  孤独并非寂寞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使人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相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之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别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很圆满的状态。

我想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写小说很像参加一场长途马拉松,你必须忍受孤独,不,准确来说是享受心中的孤独。其动机安安静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寻求规则。村上春树可以说是一位跑步小说家,常年跑步形成隐忍和持久性与他的作品互相契合又互相影响。为了写作,他关掉了经营很好的店铺,改掉了生活习惯,开始了长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31岁的村上春树不以独处为苦,每天几个小时和谁都不交谈默默地写小说,默默地跑步,只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享受独处时精神的放飞。

生命本质的孤独

大一的时候,我很喜欢“人生在世三万天,趣果有间,孤独无解”这句话,但那时多少有一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意味。直到我找了男朋友,虽然我很喜欢他,但是我发现他并不是我的soulmate,或许是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火星的他和来自金星的我,大部分时间是不懂对方在想什么的,我去找一个soulmate是不是他就能理解我的孤独了,人人都会这样想,但人世间能遇到自己soulmate的概率有多大呢?即使理解,他也未必能消除这种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独立,所以就会像莫言的现代诗说的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走不进去;因为有死角,孤独就是一种本质的属性;因为是一种自带不可消除的属性,所以希望你能怀有“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的宽怀与豁达。记住,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从《孤独六讲》这本书中得知,庄子也谈死亡,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凝视一个骷髅,最后他就枕着骷髅睡觉。睡着之后,骷髅就会对他说话,告诉他当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庄子迷人的地方,他会与死亡对话。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够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建立在直面孤独,享受尊重孤独的基础上的。

  对孤独的探讨要回到自身

任何心灵的改造,到最后依旧是回复自身的强大,这仍是孤独。孤独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因为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非得以检查自身为起点。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的行为和反省才是。有读者问庆山:怎样面对孤独? “独自一人能平静自如,进入人群则能保持内心寂静。”

在读周嘉宁的《一个人住的第三年》的时候,作者的车因为雪天路滑撞到了护栏,虽然心里想着种种可怕的后果,喉咙里也只发出“哎呀”的声音。没有下车看车子的破损程度,给几个还醒着的朋友打电话说了几句睡眼惺忪的话,还是独自一人开着灯都不会亮的车去了凌晨四点的超市买卫生棉。“就快好了,就快好了”,作者发现自己竟然开始和自己说话了,而且这并不是“哎呀”这样简单的象声词。这是作者一个人住的第三年。一个人生活,听起来很孤独,起初也确实孤独,但熬过这段时间后,孤独就会变为平静,而作者也通过食物完成了自身的圆满,一个人生活并不可怕,导致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可怕的原因是你害怕一个人生活。

快乐都雷同,悲伤千万种。自身的孤独只有你自己才能将其渡到对岸,与其握手言和。

  写在最后

或许我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伤口,我并不爱我自己,这是导致我有中度抑郁的一部分原因。但愿我们都能遵循内心的指引,知道如何度过指间如雨水 ……此处隐藏10126个字……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此段有些摘录于原文)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在这一天,我却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13封信,而这13封信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

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通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一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二学习美学的方法应是:在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三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现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四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五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并认为美的文艺作品中应有思想性的渗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从作品中表现出来。六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 七崇高是我们由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读书》读书笔记15

《家常酒菜》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写字画画做饭》

习字,除了临摹,还要多看,即“读帖”,我的字受“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影响,但我并未临过“宋四家”,是因为爱看,于不知不觉中受了感染。

写字、画画是一种内在的运动。写字,画画,都要把心沉下来,齐白石题画曰:“心闲气静时一挥。”心浮气躁时写字、画画,必不能佳。写字画画可以养性,故书画家多长寿。

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需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食谱中写的最好的,我以为还得数袁子才的《随园食单》。这家伙确实很会吃,而且能说出个道道。如前面所说:“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实是经验的总结。“荤菜素油炒,素材荤油炒”,尤为至理名言。

《萝卜》

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四方食事》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成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葵薤》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吃食与文学》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追寻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古文化荒邈难稽。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

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谈读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